万历十二年(1584),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刊印了历史上第一份中文版世界地图《坤舆万国全图》,成为了未来中国世界地图绘制的蓝本。
1572年到1617年间《世界城市风貌》一共发行了六卷,收录了546张欧洲及耶路撒冷、大马士革、阿尔及尔等亚非基督教城市的平面图或鸟瞰图。
来自科隆的传教士乔治·布劳恩(Georg Braun 1541-1622)是这部地图集的主编,也是唯一一位参加了所有六卷集成的人。前四卷《世界城市风貌》的铜版画大部分是由弗朗茨·霍根伯格(FranzHogenberg1535–1590)制作,他同时也是1570年发行的洲际地图《全球风貌》(TheatrumOrbisTerrarum)的主力画匠。霍根伯格去世后,布劳恩又邀请多位画匠补充完成了南欧、北欧城市的内容。
《世界城市风貌》诞生时的欧洲,正处在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路口,人文和自然科学均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,各个国家和城市间发展的不平均,使欧洲内部新文明暗潮涌动。进步的趋势无处不在,神职人员也开始对城市精神和文明的成就产生了敬畏。
无论是迁徙、战争还是建设,地图一直都是人类改变世界创造历史最重要的工具之一,在单纯作为阅读对象时,也无时不刻地开阔人类思想的疆域。《世界城市风貌》把当时的基督教城市连城一片,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大多数人看到了远离自己的风土人情,让他们感受到了世界的张力,就如同我们遐想宇宙边缘时的体验。
布劳恩的家乡科隆,位于德国莱茵河西岸,临近尼德兰,相近的地域文化,使《世界城市风貌》的绘画风格定型在充满神秘而又世俗的北方画派风格。每一幅地图上都标绘了城市的徽章,在一些鸟瞰图中还在观赏者的角度加入了当地的人的生活图景。可以看到当时欧洲先进地区的宗教内部对新生活的需求,及由此引发的新审美和图形样式。
在Google earth搜索这些城市现在的容貌,16、17世纪的轮廓和格局依稀可见,河流和海洋对城市的影响不言自明,人们仿佛看得到沉淀的文化和流淌不息的城市精神,给我们身在历史中不曾缺席的错觉。